
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,又被称为交子之时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有言:“ 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” 过去人认为,从立冬起,阳气潜藏,寒邪当令,养生应以敛阴护阳为根本。
立冬
立冬,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,即太阳位于黄经225°。立冬过后,天明显的黑得更早了,冬季开始了。
立冬有“三候”:水始冰;地始冻;雉入大水为蜃。
气候特点:偏北风加大、气温下降、下雪。
古人在立冬季节多用占卜的方法来看整个冬天的冷暖,古人认为,如果立冬当日是晴天,一个冬天都会寒冷;如果立冬当日是阴雨天,反而一个冬天都不是很冷,是暖冬。
立冬习俗 立冬与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称四立,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。过去是个农耕社会,劳动了一年,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,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。谚语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就是最好的比喻。
立冬时,也有吃倭瓜饺子的习俗,但现在到市场买倭瓜,已很少见。这种倭瓜是夏天买的,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,经过长时间糖化,做饺子馅,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,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,还要蘸醋加烂蒜吃,才算别有一番滋味。

而在我国南方,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。在台湾立冬这一天,街头的‘羊肉炉’、‘姜母鸭’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。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、四物鸡来补充能量。
立 冬 养 生
中医讲究立冬补冬、立冬养藏、滋阴补阳,立冬养生应该温补养阳,少吃生冷也不宜过燥。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,草木凋零、蛰虫伏藏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,以冬眠状态、养精蓄锐,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。那么立冬来临我们该如何养生呢?
立冬养生要从这四方面入手
1、情志宜平和
在冬季,人体的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,因此,冬季养生要注重于“藏”,“藏的意思是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。遇到不顺心的事情,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,对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绪,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,以保持心态平和。同时,要多晒太阳。因为冬季天黑的早,光照时间短,也是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,因黑夜来临时,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,能影响人的情绪,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。
2、起居重防寒
养生保健方法的原则是早睡晚起、避寒保暖、空气新鲜。 在冬季,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尤为重要,从传统养生学的角度讲,冬季适当地增加睡眠时间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,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。
3、运动易舒缓
冬季锻炼不可少,适量的运动可增强身体抵抗力来抵挡疾病的侵袭。冬天寒冷,人的四肢较为僵硬,锻炼前热身活动很重要。如伸展肢体、太极、八段锦、慢跑等,使身体微微出汗后,再进行高强度的健身运动。
4、饮食营养均衡
饮食俗话说:“药补不如食补”。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。冬季气温过低,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,就必须增加体内糖、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,以产生更多的能量,适应机体的需要,所以必须多吃富含糖、脂肪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。
同时,天气寒冷也影响人体的泌尿系统,排尿增加,随尿排出的钠、钾、钙等无机盐也较多,因此应多吃含钾、钠、钙等无机盐的食物。此外,也要多吃蔬菜,适当增加,瘦肉类、鱼类、蛋类等食品,还可多吃鸡、甲鱼、羊肉、桂圆、木耳等食品。
立冬疾病预防
一、慢性疾病(如:心脑血管疾病、慢性疲劳综合征、骨关节疾病、糖尿病等)
温度下降,血管缩小,血液变粘稠,还更容易出现痉挛、心梗。所以天寒地冻时,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定要注意。
1、保暖。
2、晨起一杯水。凌晨起床时间叫魔鬼时间,是心脑血管病突发事件高发时期。
所以一定注意清晨一杯水,稀释血液,活跃、冲洗一下胃肠道、排毒排尿。
二、呼吸系统疾病
天气寒冷,昼夜温差大,人们多数时间在室内活动,加之冬季习惯紧闭门窗,导致通风不足。长时间处于这样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。尤其是流行性感冒,特别容易在集体单位等办公场所爆发。
对于流行性感冒,在预防措施上应注意保暖,增加体育锻炼,尽量减少去公共场所或空气混浊的地方。老年人、体弱者可考虑注射流感疫苗进行免疫预防。一旦有类流感症状出现,应及时就诊治疗和休息。
除了流感以外,人们首先应做好保暖措施,预防普通感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的复发。
二、预防心理疾病
冬天注意多晒太阳。冬天的时候,人们很容易出现惆怅,从医学上说,阳光能让人心情振奋。
另外,如果你长期把自己封闭在小天地里,就会觉得消沉、无助、寂寞、空虚、无聊,久而久之就会得心理疾病。所以就算天气冷,也要出门走走,找朋友聊聊天。
三、防消化系统疾病
饮食要注意:
1、暖:不能吃凉的。
2、软:不能吃硬。
3、素:营养均衡,荤素搭配
4、淡:吃咸容易得高血压,会加速老化。
5、鲜:尽可能水果新鲜点、蔬菜有应季的,优先吃应季的。
四、足部保暖
1、是穿好鞋,防过紧、过松、过薄,袜子以棉袜为好。
2、是平时多活动脚,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三是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,水温以50℃~60℃为宜,能消除疲劳、御寒防冻、促进睡眠。
生
谱
1、山药木耳排骨汤
材料:猪小排、山药、木耳。做法:猪小排洗净后斩块,锅中放水并加入一小勺料酒,放入猪小排后大火煮开,猪小排煮至五成熟时关火捞出;木耳泡发后去蒂撕小块,山药去皮洗净后切滚刀块,生姜切片,枸杞冲洗干净后备用;将猪小排、木耳、山药放入高压锅中,加姜片后倒水,水需没过所有食材,开大火煮15分钟,上气后转小火煮10分钟即可关火,撒入枸杞后焖一会儿,加少量食盐调味后即可食用。
2、归参炖乌鸡
材料:党参30—50克,当归20克,乌鸡1只,生姜、葱、盐、料酒等调味品适量。
做法:乌鸡与当归、党参及适量调味品同放入炖盅内,隔水炖l一2小时, 即可。
3、花生煲猪蹄 材料:猪蹄500克,花生米适量,盐、南腐乳等调味品适量。做法:先将猪蹄洗净开边,油锅烧热后将生姜爆香,放入猪蹄,加入南腐乳,炒匀,然后加适量水,加入花生,加入调味品,慢火煲两小时左右,待猪蹄软熟。4、糖醋带鱼
材料:带鱼。
做法:将带鱼冲洗干净,抹干水分,切块,用少许盐、酒稍腌,扑上生粉;锅下油,将带鱼放入油锅内炸约10分钟,至金黄色,达到外焦内软时捞出,沥干油分,装盘;下油爆香蒜茸、姜片及葱段,再倒入糖醋料煮开,趁热将糖醋汁淋在鱼身上。
5、山药羊肉汤
材料:羊肉、山药、姜片、枸杞。
做法:羊肉洗净,切成块,山药去皮后也切块;姜切成片,枸杞子泡发好。锅中放入羊肉、山药、姜片,再加入没过食材的水,大火煮沸,转小火慢炖至羊肉熟,加入枸杞,续炖至羊肉软烂,加调料即成。
6、百合红枣粥
材料:百合10克、山药15克、薏仁20克、红枣10个。
做法:先把百合用开水泡一次。将江米淘净,与百合、红枣用文火缓熬成粥。加白糖适量即成。
专家提醒:
今日立冬,杨鹏飞教授提示:冬主收藏,宜养阳气,敛阴养阳,且冬季空气干燥,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道疾病等的高发季节,建议心脑血管病人注意保暖、监测血压变化、备些急救药物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,平时也可根据体质服用一些调理的中药,在饮食起居方面,早睡晚起,清淡饮食,有利于防止血栓形成,从而健康地度过严冬。
最后,冬季养生虽以“闭藏”为主,但忌盲目进补,在以补养肝肾为主同时,注意顾护脾胃,冬季是中医调理的最佳时间,尤其适合肝肾阴虚,肝阳上亢所导致的头晕、头昏、眩晕、失眠、腰酸腿软、遗精、阳痿早泄、月经不调以及一些体弱易患春夏发作的慢性衰减性疾病,如过敏性鼻炎、支气管哮喘、经常性感冒、急(慢)性支气管炎及慢性咳嗽、慢性咽炎、慢性胃炎、结肠炎、颈肩腰腿痛以及溃疡性结肠炎、肠功能紊乱、病毒性肝炎、尿路感染、甲亢、复发性口腔溃疡、美尼尔氏病、癫痫、汗症、红斑狼疮等。
· 完 ·
审稿人:杨鹏飞、马寅伍、赵增武、宋冬霞、何坤子
编辑:何坤子
第1次校稿日:2019年11月8日
联系方式:13892860020
|